晶片四方聯盟成立只包含美、韓、日、台,對中國半導體業有何影響?中經院WTO及RTA研究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表示,短期對中國影響很大,因為中國的設備與關鍵零組件,很多仰賴美國、日本、荷蘭進口。美國透過設備、零組件、材料的限制來抑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短期內可以對中國產生抑制效果,但未來中國也有可能被迫加速發展以突破重圍,是美國也在思考的問題。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表示,美國近期不論是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並設下附加條款,或是成立美、台、日、韓為主的晶片四方聯盟,甚至對中國祭出新的四大出口管制,即半導體材料氧化鎵、金剛石、ECAD(電子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壓力增益燃燒(PGC)技術,皆反映美國持續增強對中國半導體業的管制力道,也承接了先前華為禁制令、中芯國際出口禁制令等一連串美中科技戰的戰火,短期內難以看到停歇的情況,故美國的圍堵、全面監控政策,對於中國半導體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致力擴大本土半導體產能,對台灣生產製造優勢是否有排擠效應?李淳表示,如果美國只想擴大本土半導體產能,重拾全球半導體業的主導地位,其實最好的做法不是團結在一起,而是各個擊破,就算美國真的要強化本土製造,台灣的壓力也小於韓國,因為從產業結構來看,台灣半導體扮演的是一個專業代工者,台積電(2330)、聯電(2303)越有競爭力對美國就越有利,美國的高通、博通、蘋果等公司需要台灣生產的先進晶片,國內業者的生產效率越高,受益的是這些美國企業。
劉佩真表示,對於其他供應國來說,美國的禁制令同樣牽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除了壓制中國的企圖甚為明顯外,美國中長期期望降低對於台灣、南韓的依賴程度,甚至讓全球第二大、第三大半導體供應國的支配地位下降,此趨勢也值得關注,顯然美國對中國全面的圍堵、管制,也牽動著全球半導體業的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