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的大環境下,大陸晶片業發展處處受限,由於最關鍵的中央處理器(CPU)、繪圖晶片(GPU)等高速運算(HPC)應用關鍵架構幾乎全被美系業者掌握下,大陸力求自主開發晶片,RISC-V架構成為陸企突圍的出口。
談到RISC-V架構,台灣業內並不陌生,以聯發科轉投資的晶心科最為人知,晶心科長期受惠RISC-V成長趨勢,已接獲眾多案件,近年更因推出帶有向量指令集的架構,切入資料中心、AI 加速器、儲存裝置等高階領域。大陸則有阿里旗下晶片廠「平頭哥」在RISC-V架構闖出一片天。
RISC-V架構也讓蘋果高度著迷,先前曾於官網大張旗鼓招募相關人才。此前,晶心科已與蘋果主要繪圖晶片(GPU)IP供應商Imagination合作,兩家公司共同推出IP組合解決方案,積極攜手搶攻元宇宙、車用與物聯網(IoT)等應用商機,轟動一時。
業界分析,目前主流x86與安謀(ARM)架構晶片多由英特爾、超微、高通等美系大廠掌握,RISC-V最大特性是「開源」指令集,等同允許任何人採用、設計與製造等,成本相對x86、安謀架構低,也能避免美方制裁後斷炊的窘境,成為大陸晶片業者追捧的對象。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日前就公開表示,新興的RISC-V架構將為大陸半導體業發展提供新機遇,如果抓住機會,就有可能在CPU核心技術上掌握主動權。
阿里旗下平頭哥已宣布,完成首個高性能RISC-V晶片平台「 無劍600」,為目前全球RISC-V性能最高,可量產系統單晶片(SoC)設計平台,以助力晶片公司降低晶片開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
另一方面,在美方把輝達、超微用於高階AI資料中心的晶片輸陸納管之後,外界評估,這勢必會推動一波大陸GPU應用的去美化浪潮,即使目前陸製GPU的效能表現可能還無法與美系大廠比拚,但其自立自強的企圖心,可能會更加強化,這也可從大陸GPU廠景嘉微昨(1)日股價大漲近8%,看出端倪。
雖然在全球市占率還不算高,但目前大陸本土培養的GPU廠商已不少,包括景嘉微、芯動科技、壁仞科技、沐曦集成電路等。其中,景嘉微2016年3月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該公司2014年催生第一代低功耗GPU產品,2018年推出第二代,去年底再發表最新第三代產品JH920,強調可用於PC、伺服器與繪圖工作站等。
除了GPU,大陸從2001年就開始積極發展本土自製CPU,當時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就投入開發「龍芯」處理器,之後才有了具大陸「國產CPU第一股」之稱的中科龍芯,今年6月已在上海科創版掛牌。還有今年8月同樣也在上海科創版掛牌的x86 CPU廠海光信息,該公司先前曾獲得超微技術授權,直到2019年被納入美國出口管制條例實體清單中,才無法繼續與超微合作,改為自行開發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