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旋風訪台,並於今(3)日上午訪問立法院,進行閉門會議。民進黨黨團柯建銘於會後證實,裴洛西上午確實有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見面,並談及《晶片與科學法案》。
根據多家台灣媒體報導,柯建銘表示,裴洛西在會談中提到美國眾議院議員針對法案付出諸多努力,雙方也在大方向的觀念上做溝通。雖無實質進展,不過從裴洛西在有限時間內特別提及的動作來看,更加顯現了法案的重要性。
若撇除眾多陰謀論,單從產業角度剖析,《晶片與科學法案》與美國境內的供應鏈建造關聯最深。
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引用了波士頓顧問公司(BCG)2021年的報告指出,當前狀況下,全球七成五的晶片產能製造都在東亞,包含台灣日本、韓國、中國,而美國僅佔12%。「美國本地的晶片供給必須要達24%,才能確保正常運作。」鄭凱安補充。
若更進一步觀察美國企業,鄭凱安指出,美國在關鍵的先進製程高階的運算晶片是沒有製造能力的,英特爾(Intel)的Intel 7也僅對標台積電10奈米。這意味著美國在高階製程部分,需大量仰賴亞洲進口,倘若再次出現如疫情等災害,致使斷鏈發生,將嚴重影響基本的國力運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迫使各國列強正急欲打破過去半導體在全球高度水平分工的狀況,想將半導體產業垂直整合於國內,如同美國號召三星、台積電至美國設廠,以確保供應鏈韌性(resilience)。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何裴洛西要特別與劉德音會面,並談及晶片法案,「加上世界上的IC設計大廠全部都在美國,這樣子做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鄭凱安說。
那麼520億美元的補助,能幫助到台積電多少呢?若以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Arizona)晶圓廠預計支出的120億美元來看,倘若能拿到30億美元的補助,也佔了近乎二成五。鄭凱安笑說:「你我一生可能都賺不到30億,已經很多了,這筆錢台積電還能再拿去做研發等等。」
另外,裴洛西的這個動作,也將地緣政治對半導體的影響向上推升。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指出,美國未來無論是想要打造在地化的供應鏈,還是找尋盟友以對抗中國,台積電在這個議題上,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劉佩真補充,從劉德音先前罕見地親上CNN談論兩岸議題的動作可知,地緣政治變化大大地影響了半導體企業未來的佈局。
事實上,這樣的狀況正在發生中。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合夥人暨全球半導體業務負責人徐瑞廷表示:「現在半導體產業在諮詢時,越來越多客戶會要求地緣政治專家來一起參與討論。」顯示在中、美貿易情勢變化下,半導體企業已無法僅就商業範疇做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