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News & Events

  • HOME
  • 產業相關訊息
  • 晶片法案救不了供應鏈中斷!前台積電發言人:美國半導體在地化策略不現實
2022.07.29產業相關訊息

晶片法案救不了供應鏈中斷!前台積電發言人:美國半導體在地化策略不現實

美國補助半導體製造業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正式在參議院通過,距離簽字生效可說只差臨門一腳。但前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在與《彭博社》對談時,也分享她認為晶片法案並不是個能夠藥到病除,重振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萬靈丹

美國參議院在本週三以64票比33票,投票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接下來將送往眾議院,只要能在國會8月休會前獲得兩院一致通過,該法案就能獲得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生效。

晶片法案計畫將為美國半導體公司提供520億美元資金補助,同時提供半導體製造業稅收減免,還計畫投資其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但這份法案通過,是否真的代表美國半導體製造業就此重振?前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認為,恐怕沒這麼簡單。

520億美元補助杯水車薪,半導體仰賴國際合作

孫又文近日與彭博科技在推特展開了一場線上對談,這長達一個小時的談話當中,雖然主題是台積電的成功秘訣,但其中也談到關於美國對半導體補助520億美元的看法。

孫又文在2003年至2019年期間於台積電任職,身為發言人的她形同台積電的門面,代表公司與無數投資人打交道。不過對談的開場她便表示,現在自己只是退休人員,不再代表公司,也沒有任何內幕消息,但可以分享她個人對半導體產業的觀察。

主持人提到美國政府撥款520億美元,補助半導體製造業發展,但孫又文直言,這些錢能帶來的實質幫助並不大,「520億美元真的不是很多,你可以看看台積電一年的資本支出。」

今年4月的台積電法說會上,便對外公佈2022年的資本支出規模,預計會在400億至440億美元之間。換句話說,美國政府給出的補助,可能不比一間公司的預算多出太多,對於重振半導體製造業恐怕杯水車薪。

先前也有分析師表示,美國若要建立半導體製造能力,光520億美元補助是絕對不夠的,還必須每年持續投資,才至少能獲得渺茫的成功機會。

且就如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多次表示,半導體是個需要全球分工的產業,每個國家各司其職扮演好供應鏈中的角色,才能維持產業運作。孫又文同樣提到,半導體產業仰賴全球分工,美國耗費大把力氣將製造留在國內,並不能免除供應鏈中斷的威脅

前面她曾以iPhone舉例,半導體供應鏈究竟多麼依賴各國合力。「設計是在美國、記憶體現在來自韓國、這款設備的大腦是在台灣製造,圖像感測器、電源管理IC等等大量晶片則來自亞洲其他地方,不光只是台灣。」孫又文指出。

同時半導體製造設備來自ASML、東京威力科創等歐、日廠商,製造過程所需的化學原料及氣體則由美國及日本供應。

「只要缺少一個環節,供應鏈都會中斷。」孫又文表示,「但你怎麼保證任何時間點,所需的一切都會在國內,這不現實。」

因此她認為,比起試圖把半導體供應鏈在地化,更應該做的是提昇各國的協作能力、避免在國際上引發衝突。「如果沒有全球協作的國際體系,我們就沒有半導體。想要先進的半導體產業,就必須避免直接衝突。」

比起花費資金試圖建立半導體製造能力,美國更應該將資源用在研發上,研究更多創新的材料與架構,才是促進半導體產業成長更好的作法。

不看好中國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光有錢買設備是不夠的」

後續主持人提到,中國正積極實現半導體的自給自足,詢問孫又文對中國布局的看法。就如同她對美國試圖建立半導體製造能力抱持否定態度,她也不認為中國有辦法輕易追趕上來。

「中國不是今天才開始製造晶片,他們已經投資幾十年,並且有政府支持。」孫又文表示,「但他們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我認為這已經告訴你在這個產業想追上對手同台競技,要下很大的功夫,光有錢買設備及工具是不夠的。」

同時她也指出,中國缺乏足夠產業經驗,即使業界人士也很少接觸先進製造的機會,這是中國的一大弱點。且要建立半導體供應鏈,必須從原料、設備開始打點,但目前的半導體設備公司都有著數十年經驗、產品非常優秀,只要現在的領導企業保持投資、維繫競爭力,不認為有任何公司能在短時間追趕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