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經濟疲弱與通膨壓力,以及需求下滑走勢,部分晶圓代工業者可能有取消擴產計畫。除了高度仰賴台積電大單護體的供應鏈外,對於原本期待至少再旺3年的其他半導體設備產業而言,恐將有所衝擊。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因應設備機台交期未見好轉,同時近日市況劇變來得太快,台積電已稍微調整了擴產進度,海外擴產目前仍按既定時程與進度執行,但國內擴廠腳步則稍放緩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Intel)日前也直言俄亥俄州新廠動工時間將延後;除了上述2大廠,其他在前2年大舉宣布擴產計畫的二線晶圓代工廠與IDM廠,也傳出開始評估擴產放緩或縮小新產能規模,現已不再緊追設備廠要求出貨。
針對市場供需反轉疑慮,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於6月股東會上清楚表示,2023年全球經濟不明仍需要觀察,對台積電而言,擴產是為了長期機會,目前持續與客戶討論如何支持其2023年的需求。
2020年起疫情擴散多國,引爆全球晶片荒,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與歐盟等國等砸下鉅額補助金,除了扶植本土半導體供應鏈外,也力邀台積電等多家業者赴當地設廠,尋求最快速就擁有產能與擁有半導體產業的捷徑。
事實上,2021年供不應求盛況與看好未來美好成長前景,晶圓代工與IDM廠自身也爭相增加產能,以搶食飆升的需求大餅。
2022年初以來供需反轉雜音湧現,但晶圓代工或是IDM廠擴產規模並未收斂,儘管設備機器交期長達12~18個月,甚至出現24個月才能交貨訂單,但眾廠自願或非自願的計畫仍持續進行中,使得市場對於2023年後產能過剩的疑慮未曾消退。
隨著近期需求反轉來得又急又快,半導體供應鏈完全來不及反應,高庫存低需求迅速引爆砍單與殺價戰,近日終於也開始蔓延至上游晶圓代工。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供不應求榮景終將結束是在預期中,但沒想到來得那麼快,原本各廠都對於短期訂單與長約的掌握度相當高,都沉浸在過去2年榮景中,不認為自己會面臨供需反轉、產能過剩危機,但近期已有轉變,多家業者不再追著或加價搶設備,且對於更長遠的擴產計畫已重新評估。
半導體設備業者指出,受到疫情持續與俄烏大戰等影響,各式晶片、零組件材料短缺,加上全球塞港、物流停滯等衝擊,半導體設備交期從過去正常6個月,已拉長至18個月後。
但握有先進製程技術與總體產能優勢的台積電,為設備廠最大或重要客戶,因此在此波擴產中,機器設備與材料等都優先供應台積電,對其他苦等設備交貨的晶圓代工業者形成排擠效應,包括聯電、力積電、Globalfoundries(GF)與中芯等,各廠擴產時程都將較既定計畫延遲。
而英特爾雖大舉宣布歐美擴產大計,當中包括未來10年在歐盟投資800億歐元的鉅額計畫,但由於供應鏈對於市佔持續萎縮的英特爾重返代工仍多有疑慮,因此設備廠大多也都還是將台積電列為優先供應客戶。
過去1年來多家大廠按既定計畫宣布新廠動工,且持續加價爭搶設備機器,但近月來隨著需求反轉警訊響起,擴產腳步已見放緩,原本因設備交期延後而影響擴產進度的業者,此時反而覺得鬆了一口氣,甚至也可能重新評估初期擴產規模與未來更進一步的計畫。
近日台積電就略調整了擴產進度,中國南京、美國與日本的海外擴產計畫,目前仍按既定時程與進度執行,但高雄7/28奈米新廠,以及目標提高特殊製程產能的南科Fab 14擴建P8廠的計畫也放緩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也因美國會「晶片法案」卡關,直言新廠動工時間將延後。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由疫前晶圓代工產業生態來看,台積電穩取大宗獲利,儘管未來需求持續成長,但絕對不足以養活所有晶圓代工業者及也啟動大擴產的IDM廠,因此,若不急踩擴產煞車,產能過剩危機絕對會超出預期。
擴產所帶來鉅額投資與折舊攤提風險,加上全球IC設計業者也開始縮衣節食下,除了台積電或是疫前獲利就穩健且擁有搶手8吋產能的世界先進,其他業者如衝刺先進製程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英特爾,以及疫前獲利就不佳的業者,都將是艱鉅挑戰。